首页 > 备孕>孔融是好是坏

孔融是好是坏

孔融是几岁让梨的?

孔融让梨是在孔融四岁的时候。

【孔融让梨】
《三字经》中有“融四岁,能让梨”,指孔融小时候曾把大个的梨让给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礼让。
【故事梗概】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汉朝。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孔融是一个什么孩子?

西游记里哪个是好的哪个是坏的?

这不是绝对的,每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如孙悟空曾经在花果山当妖怪,也干着吃人的事;唐僧不辨忠奸,孙悟空打妖精被它当成杀生,只听猪八戒的煽风点火;猪八戒好吃懒做,总想分行李,但也有智激美猴王的经历......类似的还有很多。

孔融是一个什么孩子?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经刘备表荐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为其所杀。

孔融是一个什么孩子?

让梨的那个孔融是怎么死的

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孔融是什么原因被曹操杀死的。

孔融因为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原因,被曹操杀死。
孔融与名士蔡邕交好,蔡邕死后,有个虎贲士相貌有点像蔡邕,孔融每次喝足了酒,招他与自己同坐,说:“虽然没有了老成人,而让我高兴的是还有典型。”
孔融听说人家有善行,好像是自己做的一样,言语有可采取的,一定扩展完成,当面告诉人家所不足的地方,称赞他的长处。
推荐贤士,奖励进取。如果他知道的,没有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所以海内的英才,都信服他。曹操既积满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
加上郗虑的诬陷,曹操于是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于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扩展资料:
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
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孔融散文的特色是以文笔的犀利诙谐见长。
总体来看,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同时人们指出他的文章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这又体现了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共同风尚。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孔融

孔融是一个什么孩子?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人们为什么说孔融是个好孩子

因为大人爱吃大梨,孔融让大梨给他们,而且让他们先吃,是对他们的尊敬,是传统美德的表现。一般孩子都争着吃大的(其实孔融根本不爱吃梨,所以正好让了)然后大人们都认为他懂礼貌~

好与坏有什么标准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好人和坏人是比较出来的.有了好人,我们才说某人不好。同样,有了坏人.我们又说某人好。好人的头衔是别人送给他们的,更多时候是由坏人来赠送。大家常常用“好人不吃亏”来安慰那些明显吃了亏的人。别人已经吃了亏,送一句现成的好话给他,事情也就两清了。有个小男孩问自己母亲.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母亲说,没有长肚脐眼的就是好人。从此,小男孩一直留心没有肚脐眼的人。母亲带他去女浴室洗澡,他眼睛直直地盯着别人的肚子看,别人就说这孩子长大一定好色。长大以后.他在男浴室里洗澡,明知道母亲小时候是骗他的.可还是忍不住要看别人有没有肚脐眼。有一次,他看见一个人的肚子上赫然有两个肚脐眼。他惊奇的目光让被盯着的人感到很不高兴,那人就说。怎么了,有什么好看的?他结结巴巴地说,人家说好人没有肚脐眼,你怎么一个人就有两个?那位仁兄是从劳改农场里放出来的,肚子上曾被人用:=三角刮刀捅过一下,被他这么一问.气不打一处来,湿乎乎地带着肥皂水朝他面门就是一拳.将他打翻在地。   “好人不吃亏”是一句没道理的话。首先,好人并不在乎自己有没有吃亏,说好人不吃亏,通常是那种占了便宜的人讲漂亮话。好人按照自己的处事原则处事,他觉得自己谦让一些,吃亏一些,才心安理得。不吃亏就是占便宜。然而好人并不想占便宜。说好人不吃亏,其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做小买卖的心情,谈论为人民服务。第二,有人习惯于得便宜卖乖.得了便宜,并不见好就收,还要说别人不吃亏,这样的人即使不是坏人,肯定也不能算好人。自己已经占了便宜,占就占了,嘴还不肯老实。惠而不费地替别人算账,这一算.结果仿佛是别人占了便宜。   事实上.好人总是吃亏的.只能说好人不在乎吃亏,好人天生度量大.而说好人生来就缺心眼,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好人不至于傻到连自己明显吃了亏都不知道。好人在数学方面起码不会有什么问题。在火车上,好人把自己的座位让给老人或孕妇坐。他未必就觉得站着舒服,而且假定一口气站上十个八个小时.不一定有利于身体健康。同样,看见有人丢了钱包.好人用自己的钱替他买票.又明知道这些钱是不会再还给他的.未必就觉得一点也不心疼.更不会想我今天不吃亏.是大大赚了一笔。好人首先是正常的人.他只是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觉得自己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千万别把好人想象得和呆子一个模样。说好人没有肚脐眼,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就是这意思。好人做好事.只是一种生活态度,有的人愿意做,正如有的人不愿意做。好人好事不一定非要表扬.可是千万不要瞎夸奖。   相对好人总是吃亏来说,坏人总是占便宜。孔融让梨.不是他不知道哪个梨子好.也不是说孔融让了梨。就能躲得了什么厄运和灾难。让不让梨.孔融先生最后一样被杀。不能说好人吃亏是占便宜.也不能说坏人占便宜也是吃亏,不能运用阿Q似的推理判断。话得说清楚,一是一,二是二,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混淆两者的界限是不对的。这时候讲辩证法,是有意颠倒是非.仿佛为伪劣产品做推销.是继续欺负好人.继续保护坏人。就好像好人愿意吃些亏一样,坏人喜欢占便宜。也只能让他占。在好人和坏人面前,放两个梨子.一大一小.坏人很自然会拣大的拿.拿到了大的.心安理得,他可能觉得这就是竞争,是优胜劣汰。好人也会想到拿大的.也知道大的好。可就是出手慢一些.而且真拿到了,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这有违于好人的处事原则.得了便宜.他没办法心安理得。   “坏人不得好死”只是吓唬人的鬼话。在战场上,好人与坏人一起置身于枪林弹雨,先送命的往往是好人。好人不好意思缩头缩脑,好人的反应常常要比坏人差。好人见义勇为,很可能丢了自己的性命。在单位里,无论是分房子还是评职称.总是能打能闹的坏人占上风。我们总说一碗水要端平.不应该欺负老实的好人,其实之所以这么呼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碗水从来就没有端平过。人难免欺软怕硬,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所谓软,也就是好人.容易说话的老好人易于对付:所谓硬,当然是不讲道理的人,这种人,惹不起只好躲。   我扯了半天,目的不是让大家不做好人.都去做坏人,也不是想证明好人如何做不得。就像一开始说的那样.好人坏人并不绝对.好人有时候也会有坏念头,坏人有时候也会羡慕好人。好人与坏人可以转换.关键是看他们的行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我的意思是。有些道理不妨先说说请楚。做好人做坏人,悉听尊便。古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里借用一下,就是不以吃亏占便宜的结果评论人的好坏。让人为了不吃亏去做好人。这从情理上说不通,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为了占便宜。

小时了了中孔融说自己与李元礼是“亲”,是“通好”的原因是什么?

引楼上的原文
孔融对日:“昔先祖仲尼(孔子)与君先人伯阳(老子)有问礼之谊,是以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孔融说孔子曾经向老子求教过,因此孔家和李家就有了一种情谊,所以他才说自己和李元礼是"亲"。不过哪能说姓李,他的先人就是老子呢?孔融说这段话,是因为他思路活络,很机灵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