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备孕>「家庭教育」尊重儿童权利,弥补亲情空洞

「家庭教育」尊重儿童权利,弥补亲情空洞

家庭教育尊重孩子

家庭教育尊重孩子

据全国妇联的报告显示,我国600多万名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的占到了46.7%,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人数高达205.7万。他们普遍存在健康隐患和情感的缺失,意外伤害比例高、价值观易发生偏离。

遗憾的是,中国儿童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75%的家长从来没有听说过儿童权利,可见我国加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20多年来,保护儿童权利的宣传教育,几乎是一个盲点。

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把孩子当成是有权力的独立个体,普法宣传中也没有面向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特定要求。

贵州毕节4名留守儿童自杀时,家里有粮有肉,有钱,他们并非死于意外伤害或者贫困。吞食这四个花季生命的是骨肉分离,缺情少爱的亲情空洞。

有多少父母这样对孩子生而不养,谁来监督未成年人?监护人履行职责,这些对孩子监护缺失、教育不良的父母本身也是社会问题的受害者,针对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制约机制,何时出现?

父母对儿童权利无知和漠视的表现,

一是父母失职行为失当,比如外出务工不管孩子,忙于工作忽略孩子,推脱或放弃抚养监护责任,过于看重学习粗暴管教、侵害孩子的生存权和受保护权。

二是以成人为本位,比如把孩子当大人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不允许失败等,忽视孩子的发展权。

三是亲子一体化,比如主观臆断、不屑与倾听孩子的声音,自作主张,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过多唠叨、剥夺孩子的参与权。

更有甚者,许多父母以为了孩子好的实际名义,实行家暴预约法律的底线。

近年来媒体公开报道的近700件家庭暴力案件中,有359个孩子是被父母活活的打死。

我国最高司法机关已明确家庭暴力不再是家庭内部的私事,而是侵害他人权利的公事,要受到司法机关及时有效的干预和处置,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这是给广大父母敲响警钟,绝不能对孩子为所欲为。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15.1%的留守儿童一年没有见过父母,4.3%的孩子,甚至和父母已有一年没有联系,留守儿童的繁乱指数和迷茫指数都比非留守儿童高,长久缺少亲子的交流,他们孤独敏感、自卑,对前途不明确,甚至感到悲观。

没有亲子教育和情感的支持,整个家就像一个空壳。亲子关系早已是有名无实岌岌可危,孩子和父母都很危险,这样的危险来自社会对家庭功能的无知和对家庭价值的轻视。

比如媒体仍然习惯与称赞英模人物,为了工作事业和帮助别人,而把自己的家庭责任家庭需求放在一边,比如社会对父母教育能力几近全无,亲属情感抚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无能为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儿童的权利,如何从制度层面解决留守儿童的监护缺失问题,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

比如,建立家庭功能丧失预警机制,把父母在身边特别是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纳入预警的范围。

比如,实施情感低保措施,为纳入预警范围的孩子提供心灵的关爱。

比如,制定台湾地区那样的儿童福利法,责令未履行职责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接受亲职教育辅导,并收取必要的费用。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行脱贫,而留守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薄弱与缺失已经影响到教育均衡与社会的公平。

提升这些,若是家庭的教育水平何时成为脱贫的应有之意。

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父母的责任,更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视角找到症结所在。

父母以长者的权威漠视和剥夺儿童权利,是对孩子社会化过程的粗暴干预,扼杀了儿童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使孩子逐渐失去独立成长的内在动力和勇气,

弱化了在现实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长大后甚至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立与社会的人,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失败。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意味着父母要充分的认知儿童权利,从生了孩子要养开始,从禁止家庭暴力开始,从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开始转变教育理念,改变教育方法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也意味。

叫父母,要了解孩子的特点和真正的需求,着眼与孩子的健康生存和权利的发展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与孩子平等的交流沟通,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权利主体来尊重。

守住儿童权利的底线呢,也意味着政府要将义务教育领域促进均衡的发展的有力举措,逐步适度的向家庭教育延伸比如制定并实施。

扶持农村和贫困地区家庭教育的专项计划,重点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通过购买服务和社会关爱相结合的方式,动员全社会参与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

未来值得期待童年不能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