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怀孕>金刚经经典名句

金刚经经典名句 解释《金刚经》名句.

金刚经上的经典谒语

1、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4、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2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36、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3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4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释《金刚经》名句.

金刚经最有名的几句话

吾人问我说法,应如筏喻者,法亦应舍,何况非法。
无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释《金刚经》名句.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缘起性空,无常变化的,不要执着,应该像观察梦境、虚幻的事物、早上露水、空中闪电一样,清醒的知道他们无常迅速,就不会执着了,作如是观就是正观。
金刚经的主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目的就是要破人们对世间法的执着,无所住,不执着,无所住心即是妙明真心,无所住,才能照见五蕴皆空,从而升起度一切苦厄的大用。所以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佛陀菩提树下证道时,脱口而出: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祖就说法来破除众生于相上的执着,帮助众生破除我执、法执,从而背尘合觉,离魔近佛,得大自在,解脱生死。阿弥陀佛!知易行难,精进再精进。。。。。。。

解释《金刚经》名句.

金刚经四十句名言的意思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慧能解:“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呵呵 努力修行 勤加思考 自悟自得 度己度人

佛经金刚经一共有几句?

金刚经原文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盘,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果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解释《金刚经》名句.

金刚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_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偈诵的解释! 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如梦、幻、泡、影、露、电然,似有似无, 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空,不生贪著,乃能不取也。 如上所说,本科大旨已明,兹再详细说之。 当知如如不动,是真实性。亦即所谓不生不灭之无为法。前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不令观无为法如如不动之真性,而令观有为法缘生无实之幻相,何也?此我世尊深知凡夫之病,特为巧开方便也。此中有二要义: (一)凡夫之所以为凡夫者,无他。背觉合尘,向外驰求耳。何故向外驰求?无他。分别幻相,贪著幻相耳。何故分别贪著?无他。误认一切有为法为真实耳。由是之故,愈迷愈深,不肯回头,永被轮转矣。故今入门初步,先须令其深观一切有为之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莫非虚假,一切皆空,到底一无所得。所得,唯一苦味而已。且其苦无穷,说亦说不出。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是也。果能常作如是观,洞明皆空之理。庶几不再受骗,而能死心蹋地回光返照乎!此所以欲观无为之真性,应先观有为之幻相也。此第一要义,必应了知者。 (二)一切凡夫性光,早被无明隐覆。有如一轮杲日,尽被乌云遮盖。光明全暗。太阳看不见了。此亦如是。妄念纷动,未曾暂停。今欲观之,而能观所观,莫非无明妄识。何能观见本性?此与满天黑云看不见日光,看来看去,无非昏扰扰相,是一个道理。故圆觉经曰:“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入于如来大寂灭海,终不能至。” 轮回者,生灭之意。寂者,无声。谓真如非可以言诠也;灭者,无形。谓真如非可以相显也。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曰大。体备万德,用赅万有,曰海。如来大寂灭海,即谓如如不动之本性也。可怜凡夫,全是生灭心。即发心作观,亦是生灭见。今欲以此生灭心,生灭见,观不生灭之圆觉性海,全然反背。故曰不能至。不能至者,言其南辕北辙也。 然则修圆觉者,欲觉照如如不动之性,岂非竟无下手处乎?我世尊大慈,今语之曰:勿忧,有妙法在。其法云何?宜观诸法缘生,自有入处矣。此意,无异曰:初不必强息妄念。虽欲息之,亦不可得也。 但当向有造作,有对待之一切有为法上,观察其变化无常,如同梦幻泡影露电一样。使此心洞明一切诸法,不过缘会时,现有生起之幻相耳。实则生即无生。从此可知,表面虽万象森罗,而其底里,全然乌有。时时处处,如是观察觉照,便有不可思议功德。 何谓功德不可思议?当知观诸法缘生之理,若领会得一切法当体是空,便能契入诸法空相。相空则性自显。何以故?有相,则诸法千差万别,相空,则诸法一如故。诸法一如,即是性光显现故。性光显现,即是无明已明故。虽无明未必遽断,未必遽与如如不动冥合,而智理冥合,实基于此。何以故?妄念从此日薄故。对境遇缘,不易为其所转故。由是言之。观诸法缘生,无异观诸法空相。观诸法空相,无异观如如不动也。换言之。观生灭之有为法,如梦如幻。便不知不觉引入不生不灭之无为法矣。功德何可思议哉!此第二要义,为吾人更应了知者。 合上说两重要义,可见作如是观,譬如用起重机,四两可以提千斤,毫不吃力。轻轻巧巧,拨云雾而见青天。真善巧方便也。 一部甚深经典,归到极平淡,极切近,四句偈中。一切众生,无论利钝,皆可随顺而入。此之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此之谓真实义。 此与序分所序穿衣吃饭等事,同一趣味。皆是指示道不远人,即在寻常日用中。须于寻常日用中,看得透,把得定。成佛、成菩萨,便在里许。所有自度度他等行愿,乃至礼佛诵经诸事,当视同寻常日用,造次颠沛弗离。而又行所无事。庶乎其近道矣! 故得此四句偈,不但全经在握,一切佛法在握,而成佛、成菩萨,亦在握矣。所谓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者。今乃知诸佛及法,皆从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是如是梦幻泡影露电等观出耳。 佛经中所说有为法之譬喻甚多。梦幻等喻之外,如乾闼婆城、水月、树橛、绳蛇、空花、兔角、龟毛、等等。其大旨,无非显示万法皆空之理。警告凡夫,不可认以为实。以破其分别执著,引令出迷耳。魏译金刚经,其喻有九。曰: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秦译则约之为六。多少虽殊,理则一也。 人人皆知水中之泡,极其脆薄,最易坏灭。殊不知世界亦然。勿谓江山千古也。虽整个世界,未遽坏灭。然而陵谷山丘,桑田沧海,时起变化。足证时时在成坏中。此年事稍多者,所常经验之事。原非理想之谈。 且楞严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有漏微尘国,有漏,明其必坏。微尘,明其其细已甚也。三有,谓三界也。此段经文,是说晦昧之虚空,在大圆觉海中,如海上之一泡。沤,即泡也。而微尘国土,更是依附海泡之物。泡若灭时,且无晦昧之虚空,何况三界耶!一切学人,常当观照此理。所认之虚空,尚是晦昧的昏扰扰相。尚且渺小如泡。何况世界,何况此身,何足算哉。岂可遗弃包含虚空,囊括三界之真实圆明性海。而认一渺小脆薄,成坏无常之浮沤乎。 至于影者,望之似有,考实则无。此身亦然,虚妄现有,考实则无。譬如镜中人影,因照则现。肥瘦长短,纤毫不爽。此身亦然,因心造业,循业而现。寿夭好丑,因果难逃。南岳思大师曰:净心如镜,凡圣如像。此明身之可见,因净心本具见性。犹如像之可见,因明镜本具照性。岂可因其可见,遂误认为实有!且净心之见性中,本无此身。不过见性发现之影耳。亦犹明镜之照性中,本无此像。不过照性发现之影耳。以上所说,犹是以幻身望于净心,明其为净心所现之影。若约幻身当体说之,亦复如影。何以故?除五蕴外,了不可得故。而且五蕴中之色,即是四大。四大既如浮沤。其余受想行识四蕴,又莫非虚妄。(名曰妄想,故是虚妄。)然则即五蕴本身,已了不可得矣。何况五蕴假合之幻身,其为似有实无可知。了不可得者,言其有即非有也。正如影然,但昡惑人眼耳。其实本空也。 一切凡夫所最执著以为实有者。识心、世界,及其自身也。今一一破其惑曰:识心如幻,(前言世间即是戏场,一切众生即是戏埸中脚色,莫非识心业缘之所变现,故曰如幻。)世界如泡,此身如影。身、心、世界,尚且虚妄非实。则其余一切有为法相可知矣。然而迷途众生,虽知身心世界非实。或犹因循怠忽,不能勤作如梦如幻如泡如影之观。因又警策之曰:如露如电。露则日出而晞,留不多时。电则旋生旋灭,刹那而过。所谓生命在呼吸间。当加紧用功,如救头然也。合此如幻等五喻观之。即是观于万事如梦,有即非有。故曰:如幻等五观,是别。如梦观,是总。 观此六喻,虽是观诸法空相。即是观如如之性。以性相本来融通故也。故观缘生,即可契入如如不动。故无为法性,从观有为法相如梦幻入手,便是两边不著,合乎中道。此义前已详谈。 今再以三性三无性说之六喻中随拈一喻,皆可明三性三无性之理。兹且约总喻如梦说。余可例知。 三性三无性,见于楞伽经,及法相宗各经论。此为相宗精要之义。佛说法相,原为明此。若不知注重,但向琐细处剖晰。虽将一切法相,剖之极详。未免入海算沙,失其所宗。当知三性三无性之义,学性宗者,亦应通晓。因此义贯通性相。若知此义,则于缘起性空,更能彻了。修持观行,更易得力。盖上来所说如梦观,尚是总观大旨。若依三性三无性之理观之,则更入深微矣。 何谓三性?(一)遍计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遍计执者,谓普遍计较执著也。即性宗常说之分别、执著、攀缘、无明、妄心、妄想等。性宗亦谓之分别性。此是妄想,云何称之为性耶?意在明其虽是无明妄想,然为真心之所变现,非离真实性而别有也。但相宗名为遍计执性,是单约凡位说;性宗名曰分别性,则兼约凡圣说。圣位之分别性,是明其应缘示现,对机说法,丝毫不爽。似有分别,盖约众生边望之云然耳,非谓圣位尚起念分别也。当如是知。 总而言之。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而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此观,正是金刚慧剑,无坚不摧,无无明烦恼而不破也。故应如是演说,如是受持。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金刚经禅语录金刚经经典禅语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家禅语: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
佛家禅语: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佛家禅语:“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这是宋朝无门慧开的作品,意即“平常心是道”。
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小鱼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称几年后自动送上门,熊说它不会为大而无望的机会抛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过着现在才是拥有人生

佛家禅语:众僧爬山,一弟子摔倒抓住荆棘,手被划破。禅师:荆棘习惯依附别物,你却依附它,当然自讨苦吃,别依靠不能依靠的人。

佛家禅语: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佛家禅语:一僧得意的对独园和尚说:心、佛、众生皆空,无悟、无施、无受。独园打了僧一下,僧大怒,独园:一切皆空,哪来如此大火?

佛家禅语:《传心颂》: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

佛家禅语: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法句经》释义:贪婪淫乱使人衰老,愤怒使人患病,痴迷会夺去生命,消除三毒能得佛法真谛

佛家禅语:禅师讲经:大鸟怕小鸟从窝里掉下来,每天都把窝移低一点,灾难也因此发生,人们把小鸟都捉走了。过度的溺爱是害不是爱。

佛家禅语:慧者须臾顷,亲近于智人,能速解达摩,如第三者尝汤味。愚人不觉知,与自仇敌行;造作诸恶业,受定众苦果。

佛家禅语: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佛家禅语:莲花因其功用之大而香飘四海,一生若能服务于大众,那这一生定是幸福的。把自己的安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那是一种罪过。

佛家禅语:1、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2、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佛家禅语:一佛名为“大无畏”,其渡人也,曰“施无畏”。无畏有五,曰:无死畏,无恶名畏,无不活畏,无恶道畏,乃至无大众威德畏。

佛家禅语:修行不仅要有诚心,更要有恒心,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时刻如是,平时不要讲那么多话,舌尖顶上颚,有口水时咽下,那是甘露水。

佛家禅语: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恶。与人相处,应能成人之美,涵养容人之德。

佛家禅语:邻里团结,家庭美满,职业安定,环境优美,这是众生应求的幸福。能慷慨地施舍,能诚心地服务,无怨无悔,这是最大的幸福。

佛家禅语:问:心是什么?答:心是无形无相的我,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可以周遍宇宙。

佛家禅语:《颂投子答月圆未圆》:圆缺曾伸问老翁,石龟衔子引清风。咋朝木马潭中过,踏出金乌半夜红。--投子义青。

佛家禅语:禅有四行:有求皆苦,无求乃乐,打破执着,是“无所求行”,让自己从苦海解脱出来,用法净之理作指导,是“称法行”。

佛家禅语:僧人: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禅意?禅师: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

阿弥陀佛

《金刚经》里有哪些经典语录?

http://inheart999.blogspot.com/2008/12/blog-post_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