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早教>觉得孩子性格孤僻,是你不明白,拒绝孩子的拥抱等于拒绝孩子的心

觉得孩子性格孤僻,是你不明白,拒绝孩子的拥抱等于拒绝孩子的心 孩子拒绝长大是什么心理

孩子拒绝长大是什么心理

孩子拒绝长大是什么心理

文|及格奶爸(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珍珍很小的时候,跟妈妈是最亲密的,一会儿粘着要妈妈抱抱,一会儿爬到妈妈身上,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真的是太好了。

可突然有一天,没有原因的,珍珍趴到妈妈身上,妈妈竟然把珍珍给推开了。从那以后,每当珍珍缠着想像以前一样要妈妈抱时,妈妈总是不愿意,更别提爬到妈妈身上去了。珍珍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她非常伤心,内心里默默的想着,妈妈是不是不爱她了。

直到一段时间后,才隐约从大人的谈话中得知,妈妈又要生小宝宝了,珍珍想,大概是妈妈怕伤害到肚子里的小宝宝,所以才不抱珍珍了。珍珍在心里默默的原谅了妈妈,但她还是很难受,她是多么怀念以前可以在妈妈身上打滚的日子啊。

​转眼间十个月过去了,珍珍慢慢的也习惯了不再需要妈妈抱抱。相反,有时候妈妈主动要抱她时,她还会觉得不习惯。这种感觉一直持续到成年,即使是很熟悉的人,珍珍也不习惯他们触碰自己的身体,即使是不小心碰到了,珍珍也会很快速的挪开。

父母对孩子的抚摸和拥抱,对于童年中的孩子而言,就像是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重要。家长的强硬拒绝不光会伤了孩子的心,还会伤了孩子的身体

珍珍的拥抱被强行中断了,虽然她在心理上知道了妈妈不能抱她的原因,但在生理上,她的“皮肤饥渴”并没有被治愈,所以她只能在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她不需要被拥抱,她不喜欢被拥抱,这样的暗示一直持续到成年,造成了她拒绝别人的触碰。这是童年留下来的阴影,要治愈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庆幸的是,孩子知道自己还是被爱着的,并没有造成更大的童年伤害。

但有些孩子就没那么幸运了。

二战时期,很多孩子被送往了孤儿院,在那里,孩子们得到了足够的温饱。可绝大多数孩子还是去世了。人们猜测,是细菌和疾病夺去了孩子们的生命,于是就禁止照顾孩子们的修女与孩子有身体接触,还在婴儿床上加装了布帘。但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婴儿还是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只有一家孤儿院例外,他们那里的婴儿死亡率非常低。一位医生非常好奇,就偷偷潜入了那家孤儿院做调查,他发现,原来是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每当那位修女值班时,她会把婴儿一个一个的抱起来,进行温柔的抚触和按摩。

至此真相大白。

让婴儿赖以生存的,除了食物和水以外,还需要温柔的爱抚。

100多年前,美国的主流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应该尽量减少和孩子的接触,从孩子的婴儿时期开始,就不要有过多的拥抱,以免养成他们娇惯的性格,对他们造成有害的影响。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孩子哭了不要着急抱很类似,觉得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的哭泣。

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针对这一理论,比较心理学家哈利·哈洛做了一个备受争议的恒河猴代母实验。
他将和人类有着相似身体条件的恒河猴作为实验对象,他们将刚出生的婴猴从母猴身边带离,关在一个隔离的笼子里养育,并且做了两个假猴子代替真母猴。一只假猴子是用铁丝做成的,并在胸前的位置固定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胶奶嘴。另一只假猴子是用绒布做成的,不能提供奶水。

​按照我们传统的思想,有奶便是娘,小猴子应该会更喜欢铁丝母猴才对。

但事实正好相反,小猴子们无一例外的都更愿意和绒布母猴亲近,他们绝大多数时候都会跟绒布母猴待在一起,只会在非常饿的情况下才会爬到铁丝母猴胸前喝几口奶,然后又迅速的回到绒布母猴身边。婴猴在受到未知物品危险时,比如说一只木制的大蜘蛛,会迅速的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的抱住它,仿佛绒布母猴可以提供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他们还从实验中观察到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养育大的猴子们性格极其孤僻,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成熟后,甚至不能进行交配。

后来,哈洛改进了实验方法,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他每天可以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与真正的猴子一起玩耍,这样长大的猴子,基本上就正常了。

哈洛的实验结果得出了爱存在需要的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拥抱对于一个孩子的意义,不言而喻。

孩子什么时候会想要拥抱呢?

01.寻求安慰

孩子跌倒了,第一时间会想要回到妈妈的怀里。有些孩子跌倒后并不会马上哭泣,可如果这时候看到妈妈了,却马上会委屈得哭起来。小一点的孩子晚上会突然哭闹,非要妈妈抱一下才会好。

所以会有人得出结论,孩子哭了不要马上抱他,这样孩子才不会养成依赖的性格,也可以尽早让孩子摆脱夜哭。因为他哭了也没人理,慢慢的也就学会不哭了。

其实,这是非常不对的。孩子跌倒后看到母亲哭泣只是想寻求一下安慰,就像成年人受伤之后需要倾诉一样,负面情绪不会自动消除,哭泣是孩子减压的一种方式。

当然,也有的孩子,是被成年人吓哭的,孩子本身摔倒了并没有觉得太大的委屈,成年人说“哎呀,怎么摔成这样了”,孩子一听以为很严重,立马哭了起来,这种安抚方式,奉劝成年人一定要注意。但在孩子摔倒之后难受时拥抱一下孩子,是非常有效的安慰。

​对于婴儿时期哭了不要马上抱他这种理论,也是会对孩子造成很大伤害的。孩子本身在需要安慰时,如果母亲能够第一时间出现并且拥抱他,会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才能帮助他建立健全的人格。相反,如果他在需要母亲拥抱时,母亲却因为害怕他娇气不抱他,久而久之,他会慢慢的不需要母亲的拥抱,从而拒绝母亲的爱意。

02.分享喜悦

很多孩子在高兴的时候也会想要跳进妈妈的怀里,叽叽呱呱的把高兴的事情和妈妈说给妈妈听,把他赢的贴纸展示给妈妈看,这时候妈妈如果拒绝孩子的拥抱,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以后开心的事情不要告诉我,我不感兴趣。

这种伤害,只会让孩子被迫习惯不跟母亲分享喜悦。所以说,妈妈们以后不要总是怪孩子,这也不告诉你,那也不跟你讲,想一下他小的时候,你对他分享喜悦时,是不是也把他拒之千里之外啊?

03.表达爱意

孩子们的拥抱更多的时候只是为了表达对父母们的爱,我喜欢你,所以我就想要抱抱你,你同样也拥抱我,这也是对我爱的表现。孩子们的爱简单而直接。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随着孩子长大,体重有所增加,想要父母抱抱时,父母就以你太重了而拒绝。其实孩子是不能理解的,他会直观的以为你不爱他了,而不是因为他太重了你抱不动了。父母这时可以拥抱一下孩子,或者是试着把孩子抱起来,然后再告诉他你太重了,抱不动了,这时候,孩子也感受到了你的爱,同时也理解了你的难处。这样既不会伤孩子的心,也达到了让他不偷懒的目的。

正如前面所说的,孩子天生需要拥抱,来缓解他饥渴的皮肤。拥抱是孩子对爱最直接的理解。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的小心眼会变得越来越多,想要拥抱有时候不光只是寻求安稳、分享喜悦、表达爱意,更多时候可能还会用来逃避惩罚。

面对孩子各种目的的亲近,家长们应该如何面对呢?

01.针对婴儿时期的孩子,无论孩子想要亲近的目的是什么,都要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抚触

14个月以内的孩子称之为婴儿期,这时期的孩子,表达能力不强,更多的时候可能只能用哭声来表述。家长这时候如果能够做到孩子哭泣时,优先抱起孩子,跟他讲讲话,安抚一下情绪,相信孩子绝对不会长成一天到晚粘着妈妈的那种,相反,因为他的安全感足够,他会比一般的孩子更少的哭闹,上幼儿园时,也因为知道妈妈会来接自己,而不像其他小孩那样盲目的哭泣。

​02.针对稍大一点的孩子,对于孩子亲近的行为可以优先满足,然后该罚的罚,该奖的奖

当孩子稍微大一点之后,可能会因为做错事企图用撒娇等各种方式来逃避惩罚。这时候父母对于孩子的亲近行为可以还是尽量满足,这对于减少他的青春期叛逆很有帮助,在亲近之后,严肃而认真的指出他错误的地方。一方面纠正了孩子的错误,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依然感受到了爱。

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就是家长稳定的爱,而爱最重要的变量就是拥抱和抚触。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给与他们足够的身体接触,相信过不了几年,你想要再像小时候一样的抱抱他,都不可能了。

今日互动:你曾经拒绝过孩子的拥抱吗?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

在育儿的道路中,需要集百家之精华,一家之挚爱,才能保宝宝一生的健康喜乐。我愿献我微薄之力,帮助千千万万的家长突破育儿路上的荆棘。

关注【及格奶爸】,了解更多幼儿心理,让我陪伴您一起了解孩子成长的喜怒哀乐。